top of page

從小便很喜歡開車...

周未不說金融市場,又講一些我的興趣:「開車」。

拿到車牌,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,還記得那時候學車一個鐘是$30,還未有駕駛學院,也沒有選擇只能考「棍波」,學了半年共30個鐘,好像過了10個鐘才真正的在路上自己開車,第一次考試共拿了12個剔(中期7+路試5)而過關了,告訴我的教車師傅時,看得到他很失望,因為他已經準備好下一期教車的時間表了。記得那時候很少人第一次便考到,開車我應該是有一點「天聰」的。

那時還是跟父母姊弟住公屋的日子,不知何故花了$35,000買了我第一部2手車日產Sunny仔,租了千多元的車位,就開始了車主的生活。那時月入少於一萬元,已經跟在職銀行借錢買車,現想起來也覺得當時很好笑,只跟父母同住,自己也不能完全支持生計,就已經買車了。

有時也是「錯有錯着」,剛買車子不久,就認識了現在的太太,可以駕車在週末到處走,這台車還是有它的「歷史價值」,後來太太也確定了這個說法。拍拖過了一年多,便把車子賣掉,因為要儲錢準備結婚了。

幾年後賣出第一間自住樓時,馬上買了第一台新車,是本田墨綠色的Civic VTI,那時候住在加州花園,周中來回中環上班, 單程已經是50公里,對於當年還是年輕的我倆非常享受。

97年開始,第一次到溫哥華住了兩年多,繼續買了喜歡的本田雅閣,算是升級了,但設備不算很好,在馬路上遇到橫沖直撞的「勇猛車手」,特別是在加拿大比較多大型SUV,經歷過不少驚險鏡頭。

回港後,馬上買歐洲車,那時候我記得,開雙B車好像很有地位,到處都受到不錯的款待,當然我不是為了這個原因而買,主要在「性能」和「安全」上的考慮。之後經濟環境改善,開始有超過一台車,跟太太都開車上班。因為我們曾經住過外國,都比較享受住更大的環境、更空曠的視野,也因此挑選一些只有開車才能住的地方。



那時候傭人也有開車接送女兒,所以買了自動檔的汽車,後來她年紀大了,女兒也可以自己上學,所以她的「司機工作」也退了下來。之後我們經常都開「手波」車,更好地享受駕駛的樂趣,很多時跟太太在高速公路的各自飛馳,也是繁忙工作後的一種享受。也開過開篷車,永遠記得在倒後鏡看到女兒第一次坐在車上那種欣喜的表情。

現在開車,已經不再喜歡挑選「公認的」名牌BBA,反而會偏好比較低調的VF車。路上很多人胡亂開車過來就想跟你走一轉,有時候我也會「還以顏色」,我對每個牌子型號的車,0-100要用多少秒都大概知道,這是「知己知彼」,不會亂來,當然有時候也會跟拉利呀瑪莎呀切磋一下,因為有些人根本不懂開名車。我是愛車之人,每個週末都會盡量花時間洗車,知道車身會否有花痕,車頭會否在公路被石頭撞花,這是有一次大熱天時洗車後,拍下的工作成果。



我不鼓勵開快車,但駕駛中的樂趣,還是很令人享受的。只要你相信自己有這些「天聰」,令自己「感覺良好」,你便可以做到一些本來不能做到的事情。


很多時候,人總是需要有這份自信。

這就是我一向的信念!😁

4 comments
bottom of page